《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試點技術大綱》指出,新型基礎測繪將以“基礎地理實體”為核心的成果模式創新為切入點,帶動技術體系、生產組織體系和政策標準體系的全面創新,從而實現基礎測繪高質量發展。
基礎地理實體作為新型基礎測繪產品體系的核心,應圍繞“兩支撐、一提升”,按照“實體化、時序化、人機兼容理解”等要求,在充分考慮原有成果利用基礎上,結合對地觀測技術的最新發展及基礎地理實體自身特點,確定基礎地理實體的分類、粒度和精度相關原則。
基礎地理實體的分類應遵循以下原則。
1.基礎性。分類體系應體現各應用部門的基礎共性需求,是各部門應用需求的“最大公約數”,對于可利用屬性信息進行細化區分的實體宜合并為同一類別。
2.系統性。分類體系結構應正確反映基礎地理實體與屬性橫向、縱向的體系結構,分類或分級的層次應清晰合理,同級分類應采用相同的視角。
3.可擴展性。分類體系應留有適當的擴充余地,當現有分類仍不能滿足分類需要時,可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在現有分類基礎上按照擴充要求進行類別擴充。
4.穩定性。應選擇各基礎地理實體最穩定的特征及屬性作為分類依據,能夠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重大變更,分類名稱盡量沿用習慣名稱。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空間粒度確定應遵循以下原則。
1.適宜性。設置的空間粒度應符合基礎測繪的基礎性、公益性要求,按照“一個實體只測一次”的原則,粗細程度應適宜。
2.完整性。設置的空間粒度應保留基礎地理實體原有的類別等重要語義特征,不應因粒度分割造成重要語義特征發生變化。
3.一致性。設置的空間粒度應與基礎地理實體的行政區劃管理權屬、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管理權屬等保持一致。
基礎地理實體數據的實體精度包括幾何精度、時間精度和屬性精度等。時間和屬性等精度的設置原則和具體要求在后續相關技術文件中細化,本文件著重對幾何精度進行規定。幾何精度在設置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幾何精度應結合基礎地理實體的特征進行科學設置。
2.差異性。不同區域、不同類別基礎地理實體在進行數據采集生產時宜采用不同的幾何精度。
3.按需性。幾何精度應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進行合理設置。
2021年,飛燕遙感憑借豐富的航攝經驗與百人數據處理團隊,承接了安徽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精細化更新項目。根據1:10000基礎測繪精細化更新試點任務要求,飛燕遙感完成了全椒縣、郎溪縣的...
近日,安徽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公示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獎評選結果,飛燕遙感承接的“縣...
日邁月征,朝暮輪轉 轉眼2024年已走入尾聲 這一年,我們主動擁抱新浪潮、新趨勢 在...
項目在蘇州市區范圍內實施數碼航空攝影,范圍覆蓋蘇州市區面積約4500平方公里(其中陸...
飛燕遙感總經理受邀作《三維地表動態監測多模態數據集》報告。三維地表動態監測多模態...
本次研討會為進一步發揮實景三維在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時空基底作用,推動測繪地理信息...
電話:025-83216189
郵箱:frank.zhao@feiyantech.com HR@feiyantech.com(人力資源)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紅山街道領智路56號星河World產業園3號樓北8樓
微信公眾號
總經理微信
版權所有:飛燕航空遙感技術有限公司 ? 2019-2025 備案號:鄂ICP備19029994號-1 蘇ICP備20022669號-1 鄂公網安備:420106020021194號
簡體中文/English